同大蒜、生姜、蘋果、豬肉等農產品價格大起大落不同,這幾年小麥、水稻、玉米、大豆等糧食價格一直在低價區間保持穩定,很多農民抱怨種糧不賺錢,希望糧價價格能漲起來,但是年年失望年年望,望了幾年價格也沒漲上來,有人預計,新玉米上市的價格每斤頂多賣到八九毛錢。
雖然種糧不賺錢,可農民依然對土地充滿了熱愛,誰家的土地若是被鄰居占去了一分,那絕對是不能答應的。目前,農村人均耕地在1畝左右,土地仍然是稀缺資源,很多人甚至二三十歲結婚成家了還沒有分到土地,有一份地種著成為農民最大的依靠。在農民的心目中,哪怕種地不能掙錢,但還是希望能擁有一塊耕地,手中有糧,心中不慌,這是挨過饑荒的農民對土地有著濃厚感情的根源。
但是在農村,卻有著這樣一種現象,人均一畝地,被分得七零八散,東一溜,西一條,耕種起來很不方便。因為農村每一方的土地質量不一樣,原來土地承包的時候,為了公平起見,只得將每一方的大塊進平均分配,哪怕是再少的土地,也要按人均來分,這樣就造成了家家戶戶的地比較分散,不利于耕種,特別是在大型農機設備普遍應用的今天,這種零散的土地越來越不適應形勢的發展了。
“我們村人均一畝地,東、西、南各分一塊,各地塊之間的距離有幾里地,耕種起來很不方便,如果能將每家的地并成一塊,那就太好了!”有農民朋友曾說。
很多農民希望能改變這種狀況,將土地進行調整,讓家家戶戶的小塊地合并成一家一大塊地,這樣便于耕種,便于管理,也便于大型農機的推廣。然而,這樣的愿望能實現嗎?這樣的做法國家允許嗎,符合政策規定嗎?我們來看從國家層面對這個問題是怎么個意見。9月9日,農業農村部網站公開發布了《對十三屆全國人大二次會議第 5272號建議的答復》,對代表提出的關于穩步推進農村土地流轉的建議進行了答復。其中,“關于引導小農戶自愿通過村組內互換并地、土地承包權退出等方式,促進土地小塊并大塊”的回答內容是這樣的。
答復中說:由于農村土地一輪承包到戶時,多數村組采取了好壞、遠近搭配的方式,農戶承包地較為細碎。近年來,隨著農村交通、水利等基礎條件改善,地力差異逐步縮小,一些地方特別是平原地區,農民群眾通過互換等方式改善耕作條件的愿望日益增強。2013年中央1號文件明確提出“鼓勵農民采取互利互換方式,解決承包地塊細碎化問題”。2014年,《意見》明確提出鼓勵農民在自愿前提下采取互換并地方式解決承包地細碎化問題。《農村土地承包法》第三十三條規定,承包方之間為方便耕種或者各自需要,可以對屬于同一集體經濟組織的土地的土地承包經營權進行互換,并向發包方備案。農業農村部認真貫徹落實中央決策部署,嚴格依法行政,積極鼓勵地方指導承包農戶自愿開展互換并地。截至2018年底,全國承包農戶自愿互換承包地面積超過3000萬畝。
從農業農村部的答復內容中可以看出,農業農村部對于農村的土地合并是持鼓勵態度的,而且從目前全國范圍內來看,農民自愿互換土地也取得了很大進展,3000萬畝土地成功進行了互換合并。按照政策的規定,農民在自愿的前提下,土地合并是沒有問題的。但是,在具體的操作中,土地合并仍有一定的復雜性,特別是農民的想法千差萬別,各自為自己的利益考慮,不容易達成一致的意見,如果村“兩委”能做通群眾的思想工作,并采取相應的均衡辦法,土地合并還是能夠在一定范圍內實施的